多年前逛樣品屋時,曾經看到幾幅克林姆的畫作。

直至今日,房子仍沒買成;Klimt的畫卻深深烙印在心底。

不屬藝文界人士,從小的教育大概只引領我們識得畢卡索、梵谷、達文西----,還多虧西方電影,吉光片羽地描繪其他藝術家,如羅丹、卡蜜兒等等---,才讓我們多通點藝術門道。

去年的維也納之旅,才知道原來克林姆是奧地利籍。他的畫,猶如今日我們看星光大道,評審頻頻找尋"可辨識"的聲音,克林姆的畫,只要看過一幅,你絕不會認不出他的其餘畫作。

最著名的"吻"

畫裡的人物似乎全然違背人體工學的姿勢,也因此堆積成它的震撼效力。

背景處又遍見非寫實的圖案,不知所表意義為何,但也是Klimt的獨創性。

總想從電影裡略窺人物一二,到頭來卻徒呼負負。是不是描寫藝術家的電影,都要拍得相當藝術化?既非平鋪直敘地介紹生平,大師的心境也每每藏在雲端裡,讓我們升斗小民霧裡看花。

看完"情慾克林姆"後,我還是不解克林姆如此巨大的能量從何而來?為何總描摹裸女?藝術天分如何被發掘?謎團更多、纏繞更深。

約翰馬克維奇本是一時之選,雖其貌不揚,講起話來的抑揚頓挫卻煞是迷人。但他在這部品裡,或許是只想忠實表達一個真實人物,不讓其演技作無謂的增飾,但看來平平難令觀看者心起漣漪。

克林姆屬維也納分離派(Vienna Secession),為藝術革新派的分支,強調直線及簡單的幾何曲線。

 

Gustav Klimt  (July 14, 1862 - Feb. 6, 1918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